夏日消暑放電 親子山澗玩水3大安全法則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6/07/01 18:38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3:06

分享:

分享:

大嶼西二澳的萬丈布 天池(乃集水區),可說是觀賞日落美景聖地,而她們母女坐的位置是乾石面,絕無弄髒村民的水源。 (受訪者提供)

未必人人想曬住行山,不過,近年行山見到愈來愈多家長帶小孩在溪澗玩水,不失為豆丁消暑「放電」之選。

面書專頁「帶孩在野」的 Betty 育有 6 歲半女兒馬芷瑜(Emma),自女兒歲幾已帶她遍遊香港不同山野。擅於發掘另類大自然美景的她,同樣帶 Emma 遍遊不同溪澗,她特別推介本地好玩澗行地點,只要做足準備功夫,更能享受玩水樂趣!

(左起)西貢 白臘灣、大埔林村梧桐寨中瀑、港島大潭飛瀑都是其中三條易行好玩的澗行。(受訪者提供)

必須結伴同行

自中學已開始行山參加愛丁堡獎勵計劃(現為香港青年獎勵計劃),擁有豐富行山經驗的Betty 希望女兒 Emma 也可以享受山藝之樂︰石林、綑邊遊、下海浮潛。今夏,山澗嬉水絕對是豆丁最開心的「放電」活動,她的面書近月來全都是小人兒與朋友仔行山澗的相片。

所謂「欺山莫欺水」,不時也聽到溪澗發生意外,就算行山經驗豐富的  Betty 也不會單拖帶女兒行澗,必定與行澗經驗豐富的人同行,約一對一至三個小朋友。「始終不是行山,就算是高手也會出事,我真的見過只有一家三口在澗玩水……家長無想過,若其中一名大人受傷會如何?」

她覺得家長最好揀與自己子女能力相若的朋友同行,彼此在山路上步伐相距不遠,建議可先行一些短澗探水。「像大埔林村梧桐寨中瀑,山路上,玩完水便可離開,不要太貪心上主瀑,下一次有充足時間再上。」

每次行澗她均有基本裝備,如繩、刀、頭燈等,她也建議小朋友必須穿長衫長褲及戴手襪,特別是下午 4、5 時會多蚊,孩子腳踝更易被蚊叮︰「怕石刮腳,則一定要穿襪。」她覺得去任何澗,家長要預起碼 1 小時離開,約 3 時開始離開最好。

不少澗,都需要行一段山路、石屎路才到達,約半小時至 1 小時路程才到澗口;若家長及小朋友純粹想玩玩水,不爬瀑布壁,她覺得行新娘潭、梧桐寨也不錯,去的路程不算長(約 1 小時)︰「周末很多人,新手父母帶小朋友去玩,有甚麼事也有師兄幫手。」

近年愈來愈多人玩澗,她不諱言,游淡水一定舒服過游鹹水。「游淡水,不會覺得個身黏着;而游澗,很多人愛跳水,不過,家長一定要探清楚水底的狀態,是否太淺太深,一定要自己試--那不是泳池,水底是凹凸不平。」

她推介另一條南涌屏嘉石澗︰「因為短,亦有壼穴,可以坐入去,很有趣。」她覺得家長帶子女入澗前,應該先上網搵資料,亦可留意自己住宅附近的後山,或者已經有一條很近的小澗。

至於多大可以開始學爬澗?她指普遍 8 歲亦可︰「不過,也要視乎小朋友狀態,有些就算 8 歲,身體的平衡亦很差;我試過見過 6 歲覺得水不乾淨,不肯玩。」

不時也有家長覺得她上載的照片風景很美,卻沒想過路程需時。「像黃龍石澗,真的要行上 1 小時才見主瀑布,我女行了 1 小時,同行的小朋友卻要兩小時。」

屏南石澗有石版壼穴,小朋友可鑽入,像遊樂場一樣。(照片由受訪者提供)

大嶼西二澳的萬丈布 天池(乃集水區),可說是觀賞日落美景聖地,而她們母女坐的位置是乾石面,絕無弄髒村民的水源。 (受訪者提供)

澗行安全守則

擁有美國峽谷挑戰學院(American Canyoneering Academy)峽谷挑戰教練資格的李頴恆(Dig),不時也有為本地中、小學生舉辦峽谷挑戰活動,他建議︰

1. 留意一周天氣

即使出發當天天氣放晴也有隱憂︰「若出發前兩、三天下過雨,要留心雨量,溪澗附近多是樹林,土壤有很大機會吸收了很多水份,當水下流,會令水位上漲,水流急,溪澗變化會很大。」他建議留心出發日期前一星期的天氣,特別是當區的降雨量。

2. 出發前探路

夏天行澗玩水固然開心,加上兒童「唔識驚」,總愛跳水,他覺得大人就算經驗多豐富,應該先在出發前探路,了解地形。「先前就算去過,大人該先戴浮潛鏡了解水底是否合適跳水。我便曾見過有破玻璃樽及鐵枝。若先前有山洪暴發,山澗很大機會有改變,石、樹有機會被沖走,先前水深也會變淺。」

3. 裝備要齊全

大人小孩最好穿助浮衣︰「很難避免跣腳跌倒,助浮衣有類似發泡膠的作用,在水中可幫助身體浮起,隔住身體撞在石頭上,有保護作用。至於鞋,最好穿着鞋底較軟,會因摩擦力較大,容易吸吮石面。千萬不要穿那種流行鞋面有孔的膠鞋。」其他如哨子、通訊產品、後備電、電筒及指南針等工具;如有繩索,必須先經過訓練方可使用。

Betty在她的「帶孩在野」已張貼不同石澗路綫詳情,讀者可瀏覽其 fb專頁。

大嶼西二澳的萬丈布 天池(乃集水區),可說是觀賞日落美景聖地,而她們母女坐的位置是乾石面,絕無弄髒村民的水源。 (受訪者提供)

澗行的樂趣在於周邊的動植物生態,對大人小朋友來說,有別行山的風景。

撰文 : 羅惠儀 TOPick記者